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源共享 > 仪器设备操作流程 > 正文

悬尾箱

【来源: | 发布日期:2025-07-15 】

一、仪器基本信息

仪器型号:/

生产厂家:Noldus

购置时间:2017.10

所属技术服务部:行为学实验技术服务部

放置位置:动物楼303室

管理人员:旷策嫣 1837972320

仪器应用:评估抑郁样行为或抗抑郁药物的药效。

二、仪器操作流程

1、设备检查与调试

1)确认悬尾箱的密封性(避免外界光线、声音干扰),箱体内部清洁无异味(可用 75% 酒精擦拭后晾干,去除残留气味)。

2)检查摄像设备(如高清摄像头)是否固定在箱体正前方或正上方,确保镜头能完整捕捉动物悬尾状态的全貌(包括身体、四肢和尾部的运动)。

3)调试视频记录软件(如 EthoVision、Noldus 等),设置记录参数(如帧率 30fps、记录时长通常为 6 分钟,部分实验设为 10 分钟),并校准计时准确性。

动物适应性饲养与分组

4)实验动物(常用小鼠或大鼠)需提前至少 3 天适应实验室环境(温度 22±2℃,湿度 50±5%,12h 光暗循环,自由摄食饮水),减少环境应激对结果的影响。根据实验设计(如对照组、模型组、药物干预组)对动物进行编号和分组,确保每组动物数量均衡(通常每组 6-10 只)。

2、实验环境准备

实验需在安静、光线柔和(避免强光直射)的房间内进行,实验人员动作轻柔,减少对动物的干扰。

提前将悬尾箱放置在实验环境中,让设备温度与室温一致。

3、实验操作步骤

1)动物抓取与固定

用轻柔的手法抓取动物(小鼠可从背部抓取,大鼠需戴手套避免咬伤),避免过度刺激导致动物应激。

找到动物尾部距末端约1/3 处(避免过近导致尾部脱落,过远影响悬尾姿势),用医用胶带或专用固定夹将尾部固定(胶带长度以不缠绕动物身体为宜,固定力度适中,确保动物无法挣脱但不造成疼痛)。

2)悬尾悬挂与适应

将固定好尾部的动物悬挂于悬尾箱内的横杆上,确保动物身体悬空,四肢无支撑点,头部自然下垂,身体不与箱壁接触(避免动物攀爬箱壁影响结果)。

悬挂后,关闭箱门,让动物适应悬尾状态,此时开始计时(部分实验将前2 分钟设为适应期,后 4 分钟为数据记录期,具体根据实验方案调整)。

3)行为记录与观察

启动摄像设备和记录软件,全程记录动物的行为状态(无需实验人员在旁观察,避免人为干扰)。

观察指标主要为不动时间(动物身体完全静止,仅因重力轻微摆动的状态),同时可记录挣扎时间(四肢剧烈划动、身体扭动的状态)作为辅助指标。

4)单只动物实验结束与处理

达到预设记录时长后,轻柔取下动物,解除尾部固定,检查尾部是否有损伤(如红肿、出血),若有异常需及时处理。

将动物放回原饲养笼,待所有动物完成实验后统一清洁笼具。

若实验设计需多次检测(如药物干预前后对比),两次实验间隔至少24 小时,避免动物产生习惯化(对悬尾刺激适应导致不动时间异常)。

4、实验后数据处理与设备清洁

1)视频数据分析

实验结束后,通过视频分析软件对记录的行为进行离线分析,手动或自动识别并统计动物在有效记录期内的不动时间(自动分析后需人工核对,排除软件误判)。

对各组数据进行整理,计算平均值、标准差等统计参数,为后续统计分析(如方差分析)做准备。

2)设备清洁与整理

实验结束后,彻底清洁悬尾箱内部(用清水或中性清洁剂擦拭,去除动物粪便、毛发等),并再次用75% 酒精消毒,避免残留气味影响下一次实验。

整理摄像设备和记录软件,保存原始视频和分析数据,备份实验记录(包括动物编号、分组、悬挂时间、异常情况等)。

三、仪器注意事项(或相关管理规定)

1、实验环境控制

1)环境稳定性

实验需在安静、无强光干扰的房间内进行,避免实验期间出现突发噪音(如说话声、设备响动)或光线变化(如开关门导致的光线波动)。建议实验时关闭房间多余光源,仅保留柔和的背景光(如40-60lux),且光线需均匀分布在箱体内,避免阴影影响视频分析。

实验温度需恒定(22±2℃),湿度控制在 50±5%,避免温度骤变或高湿度导致动物不适。

2)人员与操作干扰

实验期间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实验室,操作人员需在箱体外静止观察(或通过监控远程观察),避免频繁走动、交谈或触碰箱体,减少对动物的视觉和听觉刺激。

同一批实验需由同一人操作,确保抓取、固定手法一致,避免因不同人员操作习惯差异导致误差。

2、动物相关注意事项

1)动物健康与状态

实验前需筛查动物健康状况:排除体重过轻、尾部损伤、肢体残疾或行为异常(如过度亢奋、萎靡)的个体,避免影响组内一致性。

动物需处于非发情期(雌性),雌性啮齿类发情期激素波动可能影响行为表现;若实验涉及雌性动物,需记录发情周期并尽量控制组内周期一致。

2)抓取与固定规范

抓取时动作轻柔:小鼠从背部近尾部处捏起皮肤,大鼠需戴手套从背部环抱,避免抓握腹部或用力挤压,防止动物应激性挣扎。

尾部固定位置精准:需在尾部距末端1/3 处(如小鼠尾部约 1-1.5cm,大鼠约 2-3cm),过近易导致尾部皮肤脱落或骨折,过远会使动物身体倾斜、四肢触壁,影响悬尾姿势。

固定力度适中:用胶带或夹子固定时,确保动物无法挣脱但不压迫尾部血管(避免尾部发紫、肿胀),胶带长度以仅覆盖固定点为宜,不缠绕身体或四肢。

3)避免习惯化与重复应激

同一动物重复实验间隔至少48 小时(最好 72 小时以上),防止动物对悬尾刺激产生适应(不动时间异常增加或减少)。

单只动物实验时长严格控制(通常6-10 分钟),过长可能导致动物体力过度消耗或应激损伤。

3、设备使用与调试

1)设备清洁与消毒

每只动物实验后需立即清洁箱体:用75% 酒精擦拭箱壁、底部及横杆,去除粪便、毛发和气味残留(动物嗅觉敏感,残留气味可能影响后续动物行为),消毒后晾干再进行下一只实验。

定期检查箱体密封性:确保箱壁无缝隙,防止外界光线或声音渗入;摄像头镜头需保持清洁,避免灰尘影响视频清晰度。

2)视频记录与分析校准

摄像头需正对动物悬挂位置,镜头视角覆盖动物全身(从头部到尾部末端),确保能清晰捕捉四肢运动和身体静止状态。

视频分析软件需提前校准:设置“不动时间” 判定标准(如身体完全静止持续≥1 秒即计为不动,避免将轻微摆动误判为活动),自动分析后需人工复核至少 30% 的视频,纠正软件误判(如动物头部微动但身体静止时,需确认是否计入不动时间)。

4、伦理与应急处理

1)伦理合规

实验需通过机构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批,遵循“3R 原则”(减少动物数量、优化实验流程、替代有创方法),确保动物福利。

禁止过度延长悬尾时间或反复刺激动物,实验中若发现动物出现严重应激(如呼吸急促、尾部出血、剧烈抽搐),需立即终止实验并进行人道处理。

2)应急处理

若动物尾部固定处出现红肿或轻微损伤,实验后需用碘伏消毒并单独饲养观察,避免感染。

若动物挣脱固定并掉落箱底,需检查是否受伤,受伤动物需剔除实验数据,未受伤动物可休息30 分钟后重新实验(但需记录异常情况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