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仪器基本信息
仪器型号:37450
生产厂家:UGO
购置时间:2017.09
所属技术服务部:行为学实验技术服务部
放置位置:动物楼303室
管理人员:旷策嫣 1837972320
仪器应用:通过定量辐射热刺激评估动物痛觉反应。可用于疼痛模型构建与评估、毒理学与环境应激研究、药物研发与药效评价、基础痛觉机制研究。
二、仪器操作流程
1. 实验前准备
1)设备检查与调试:
检查仪器电源线、红外发射器、计时器连接正常,开机预热10-15 分钟(确保红外强度稳定)。
2)校准设备:用辐射热功率计检测红外输出强度(通常设置为 50-70% 功率,具体按动物种属调整,如小鼠常用 60%,大鼠可略低),并设置最大安全时间(如 20 秒,避免长时间刺激导致皮肤灼伤)。
3)准备透明观察箱(底部为玻璃或塑料板,便于红外穿透),箱内铺垫网格板(防止动物站立不稳),确保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且刺激区域无遮挡。
4)动物适应:
将动物放入观察箱,在安静、室温(22-25℃)环境中适应 15-30 分钟,直至动物停止频繁活动(可静卧或缓慢移动)。适应期间避免触碰箱体或遮挡红外发射器。
2. 热痛阈值测定
1)刺激部位定位:
小鼠/ 大鼠通常选择后爪足底中部(避开脚垫和爪缘),确保红外光束垂直聚焦于该区域(可通过仪器自带的瞄准激光辅助定位)。
3、正式测试:
1)启动仪器,红外发射器对准目标部位,触发计时器,同时释放红外辐射热。
2)密切观察动物反应:当动物出现缩爪、抬爪或舔爪动作时,立即手动停止计时器(或仪器自动感应停止),记录反应潜伏期(PWL)。
3)若动物在最大安全时间内未出现反应,需强制停止刺激(避免灼伤),记录为最大时间值(如 20 秒)。
4)重复测量:
每只动物同一后爪测量3 次,每次间隔 5-10 分钟(避免皮肤温度累积升高影响结果),取平均值作为最终阈值。若动物在测量中频繁移动导致刺激部位偏离,需重新定位后再测。
3. 实验后处理
1)移除动物,关闭仪器电源,清洁观察箱(用 75% 酒精擦拭底部,去除粪便和气味残留)。
2)记录实验数据,包括动物编号、刺激部位、每次潜伏期及平均值,标注是否出现异常反应(如灼伤、无反应等)。
三、仪器注意事项(或相关管理规定)
1. 设备与环境控制
1)红外强度校准:
2)实验前可校准 1 次红外输出功率(用标准热传感器检测),确保不同实验日的刺激强度一致(功率偏差会直接导致阈值波动)。
3)避免仪器靠近热源(如暖气、白炽灯)或阳光直射,防止环境温度干扰红外辐射的稳定性。
2. 安全防护:
1)实验者需避免直视红外发射器(可能损伤视网膜),必要时佩戴护目镜;仪器运行时禁止将手或其他物体置于红外光束路径上。
2)严格遵守最大安全时间设置(小鼠通常≤20 秒,大鼠≤25 秒),每次测试后检查动物皮肤是否有红斑或灼伤,若出现损伤需暂停实验并记录。
3. 动物操作规范
1)减少应激干扰:
抓取动物时动作轻柔,避免过度约束导致动物紧张(应激可能使痛阈值升高);若动物在观察箱内持续躁动(如频繁站立、攀爬),需延长适应时间(额外10-15 分钟)。
同一批次动物需在相同时间点测试(如均在上午8-12 点),排除昼夜节律对热痛觉的影响(啮齿类动物夜间痛觉敏感性可能更高)。
2)刺激一致性:
每次测量时,红外光束的聚焦点需固定在同一区域(误差≤1mm),避免因部位偏移导致的阈值差异(如足底边缘较中部对热刺激更敏感)。
观察箱底部需保持清洁透明,若有粪便或碎屑覆盖刺激区域,需及时清理(否则会吸收红外热量,降低实际刺激强度)。
4. 数据可靠性保障
1)排除异常值:
若某只动物的3 次测量值差异超过 50%(如第一次 8 秒,第三次 20 秒),需重新适应后复测;若仍不稳定,应排除该数据(可能因动物状态异常导致)。
若动物在测试中出现舔舐非刺激部位、排便等非特异性反应,不作为痛觉反应记录。
2)实验者盲法:
建议实验者不知晓动物分组(如正常组vs 模型组),减少对 “反应判断” 的主观偏差(如对模型动物可能更早判定反应)。
5. 特殊注意事项(针对不同模型)
1)炎症模型:若动物足底存在红肿,需降低红外功率(避免加重损伤),并缩短最大安全时间(如 15 秒)。
2)神经损伤模型:部分动物可能出现痛觉过敏(阈值降低)或痛觉迟钝(阈值升高),需根据预实验结果调整红外强度范围(如过敏模型可降低初始功率,避免反应过快难以记录)。